安徽开放大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
汉语言文学(专升本)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50101
一、专业基本情况
学习形式:非脱产
学制:2.5年
修读年限:2.5年—4.5年
所属学科门类(本科):文学
学位授予门类(本科):文学
二、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熟练掌握汉语及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中文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文学写作能力,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学研究能力,具有沟通、协调、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精神,能胜任文化、宣传、教学、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宽阔的文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实用型中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在新质生产力元素方面,本专业将重点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数据分析、创新管理、跨文化交流和知识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基本要求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具备汉语言文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一定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具备运用母语进行规范化的口语、书面语表达的能力,特别是掌握从事汉语言文学相关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3.掌握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具备较好地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在文化、教育、管理等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胜任文秘、行政管理、教育教学等工作。
三、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一)人才培养规格要求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品行端正,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政治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专业社会责任。掌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初步具备运用专业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专业知识能够胜任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解决实际工作中与专业相关的问题。
(二)知识结构
具有从事汉语言文学相关工作所需的文化学、美学等人文知识,以及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语言方面专业知识,文学理论、中外文学史等文学方面专业知识,并能够应用于解决汉语言文学领域的问题。掌握人文社会学科等多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广泛的学科知识背景和跨学科的视野。初步掌握基础信息技术知识,了解常规语言文字编辑软件、办公软件和语言文学检索工具、媒体传播工具的使用方法。
(三)能力结构
具备运用汉语言文学所需的人文、社会科学、语言、文学的基本原理,对中外汉语文献典籍、文艺作品等进行感悟、审美、表达的能力;具有文献检索、资料搜集能力以及一定的学科研究能力,具有从事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类语言文字相关工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能力,具有顺应时代与工作变化,进一步提升完善自我的专业发展能力与职业创新能力。
(四)素质结构
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服务群众,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具有创新意识、质量意识和团队意识,能够在工作中综合考虑环境、法律、安全等制约因素,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能够基于汉语言文学相关背景知识,基本正确分析和评价汉语研究与运用、文学研究与写作、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与社会、文化的双向互动关系,具有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文素养。
四、课程设置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职业拓展课、通识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五个模块。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同时开设大学英语课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专业课主要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中国网络文学、文论专题和美学。职业能力拓展课包括文秘管理与写作、教师口语、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课程。通识课开设有安徽地域文化(本)、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实用法律基础、中国文化概论和管理方法与艺术。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
五、师资力量及教学形式
(一)师资力量
安徽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2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2人,讲师7人,助教2人。学历方面,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19人;年龄结构上,50岁以上1人,41-50岁11人,31-40岁8人,30岁以下2人。已形成了年龄层次、知识结构、学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的汉语言文学学科教学团队,这是一支由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和锐意进取的青年教师组成的一线教学团队,并有全省开大系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作为坚实后盾和强力支撑。
(二)教学形式
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线上教学。线上教学依托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安徽继续教育在线平台开展。主持教师依据专业教学计划,科学设计线上教学进程。线上教学设计根据本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模块,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落实教学环节,指导学生使用教学资源进行学习。
线下教学。专业教学计划内课程依据需要组织线下教学。分为“校本部组织”“教学点组织”及“自主安排”三种。“校本部组织”面向专业核心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围绕课程重难点指导,组织教师展开直播或录制辅导视频;“教学点组织”部分由各校外教学点组织安排面授辅导和实践环节;“自主安排”部分由各校外教学点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自主安排线下教学活动。
六、学时与学分
本专业开设的课程总学时数不低于1600学时。实行完全学分制,18学时计为1个学分。
鼓励学生在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存储相关学习成果,符合学校关于学分认证与成果转换等规定的,可申请相应课程学分认证。依据《安徽广播电视大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业余)课程学分认定与转换规则(试行)》认定与转换英语课程、计算机课程、自学考试单科课程、安徽继续教育在线平台“课程超市”课程等内容的学分认定与转换,学生可申请相应课程学分认证。依据《安徽开放大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位英语学习成果存储认定与转换实施细则(试行)》认定转换英语课程学分。
七、考核、毕业学分要求
(一)考核
课程考核是过程性考核(平时成绩)与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相结合。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期末考试均为闭卷考试。闭卷考试的课程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各占50%。职业拓展课和通识课采取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核。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76学分。实行完全学分制(学分存入学分银行,可累计和转换)和弹性学制,标准学制为2.5年,最低毕业年限2.5年,学籍4.5年有效。学生在修业年限内,所修课程成绩合格可获得课程学分。学业结束时,学生须获得超过所学专业毕业最低要求的学分,经审核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
(三)学位授予
凡具有我校学籍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业余)本科毕业生,符合下列全部条件的,可申请授予本科学士学位: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愿意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遵纪守法,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品行端正;修完按教学计划规定应修的全部课程,经审核准予毕业,且平均成绩达到70分及以上(含70分),学分认定转换课程成绩视同达标;参加安徽继续教育公共英语联盟学士学位英语考试且成绩合格;独立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并通过答辩,成绩“良好”及以上。
取得毕业资格当年进行申报,且只能申请一次。
八、教学实施保障
选用高水平教材,配备丰富的数字图书电子文献资源,保证学生在线学习需求。选派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兼职教师作为课程主持教师,精心制作课程文本或视频辅导等各类学习资源。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针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学校通过数据追踪,督导评教等方式实施教学督导,切实监督教师及学生的上课质量。通过多种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从各方面切实保障教学质量。
九、专业课程说明
(一)古代汉语
本课程3学分,54学时,开设一学期。
课程以讲授古代典范的文学作品及古代汉语基本理论知识为主,旨在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古书的能力。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准确理解古汉语书面语的常用词语及各种语言现象,掌握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古注、音韵等基础知识,克服阅读古书所遇到的障碍,提高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使之能完全胜任中学语文文言教学;深入理解古今语言的继承与发展,提高分析、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加强从事相关工作的语文修养。
(二)现代汉语
本课程3学分,54学时,开设一学期。
课程系统地讲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性语言知识外,还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分析和解释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现象的能力。
(三)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
本课程6学分,108学时,开设一学年。
课程通过对中国古代重要作家作品与当时社会关系的介绍,对历代作家生平、思想、创作活动的评价,对代表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内容,了解各时期文学嬗变的基本情况,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五)外国文学史
本课程4学分,72学时,开设一学期。
课程系统讲授解欧美文学各个时期主要国家的文学的发展情况,以及代表作家和作品情况,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把握外国文学的发展走向和沿革过程,为阅读、分析中国文学作品提供参照坐标。
(四)中国现代文学史
本课程4学分,72学时,开设一学期。
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和学习自“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史、文学发展状况和重要作家作品,通过课程学习,使学员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和主要成就,掌握各个历史时期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理解其思想艺术特色,提高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析能力。
(六)文论专题
本课程4学分,72学时,开设一学期。
课程重在讲授中国文论和西方文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观点和理论。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对中外文学理论的发展总貌、脉络、精神、流变有了解和认知,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对文学现象、文学语言、文学写作、文学阅读等问题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更加完整、准确地理解并掌握有关文艺理论知识,并对文学基本理论的产生、发展的脉络有较为清晰的了解。
(四)中国网络文学
本课程4学分,72学时,开设一学期。
课程旨在讲述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特点、流派以及创作技巧等网络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网络文学作品,并有能力进行网络文学的创作,以之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八)中文学科论文写作
本课程4学分,72学时,开设一学期。
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中文学科论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毕业论文写作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掌握研究和写作的方法,获取为高级应用型人材所必备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为毕业论文写作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借鉴。
(九)美学
本课程3学分,54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以审美活动为出发点和主要研究对象,对美学基本问题展开论述。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对于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以及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内容基本特点有基本了解,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审美现象,从美学的角度认识文学艺术活动。
十、教学进程表
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教学计划进程表
课程类别 | 序号 | 课程代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总学时 | 各学期学时分配 | 考核方式 | |||||||||
线上教学 | 线下教学 | 实践实训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过程性考核 | 终结性 | |||||||
闭卷 | 开卷 | |||||||||||||||
公共基础课 | 1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3 | 54 | 36 | 18 | 54 | √ | √ | |||||||
2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3 | 54 | 54 | 54 | √ | √ | |||||||||
3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3 | 54 | 54 | 54 | √ | √ | |||||||||
4 | 学习指南 | 2 | 36 | 36 | 36 | |||||||||||
5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3 | 54 | 54 | 54 | √ | √ | |||||||||
6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3 | 54 | 36 | 18 | 54 | √ | √ | ||||||||
7 | 形势与政策1 | 0.5 | 9 | 9 | 9 | √ | √ | |||||||||
8 | 形势与政策2 | 0.5 | 9 | 9 | 9 | √ | √ | |||||||||
9 | 形势与政策3 | 0.5 | 9 | 9 | 9 | √ | √ | |||||||||
10 | 形势与政策4 | 0.5 | 9 | 9 | 9 | √ | √ | |||||||||
11 | “四史”学习教育专题 | 1 | 18 | 18 | 18 | √ | √ | |||||||||
12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3 | 54 | 54 | 54 | √ | √ | |||||||||
13 | 大学英语(本)1 | 2 | 36 | 36 | 36 | √ | √ | |||||||||
14 | 大学英语(本)2 | 2 | 36 | 36 | 36 | √ | √ | |||||||||
小计 | 27 | 486 | 450 | 36 | 315 | 153 | 9 | 9 | ||||||||
专业课 | 15 | 古代汉语 | 3 | 54 | 36 | 18 | 54 | √ | √ | |||||||
16 | 现代汉语 | 3 | 54 | 36 | 18 | 54 | √ | √ | ||||||||
17 |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 3 | 54 | 36 | 18 | 54 | √ | √ | ||||||||
18 |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 3 | 54 | 36 | 18 | 54 | √ | √ | ||||||||
19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4 | 72 | 54 | 18 | 72 | √ | √ | ||||||||
20 | 外国文学史 | 4 | 72 | 54 | 18 | 72 | √ | √ | ||||||||
21 | 文论专题 | 4 | 72 | 54 | 18 | 72 | ||||||||||
22 | 中国网络文学 | 4 | 72 | 54 | 18 | 72 | √ | √ | ||||||||
23 | 中文学科论文写作 | 4 | 72 | 54 | 18 | 72 | √ | √ | ||||||||
24 | 美学 | 3 | 54 | 36 | 18 | 54 | √ | √ | ||||||||
小计 | 35 | 630 | 450 | 180 | 108 | 252 | 144 | 126 | ||||||||
职业能力拓展课 | 25 | 文秘管理与写作 | 3 | 54 | 36 | 18 | 54 | √ | ||||||||
26 | 教师口语 | 3 | 54 | 36 | 18 | 54 | √ | |||||||||
27 | 小学语文教学论 | 3 | 54 | 36 | 18 | 54 | √ | |||||||||
28 |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 | 3 | 54 | 36 | 18 | 54 | √ | |||||||||
29 |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读 | 3 | 54 | 36 | 18 | 54 | √ | |||||||||
选4门,小计 | 15 | 270 | 180 | 90 | 108 | 162 | ||||||||||
通识课 | 30 | 安徽地域文化(本) | 2 | 36 | 36 | 36 | √ | |||||||||
31 |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 2 | 36 | 36 | 36 | √ | ||||||||||
32 | 中国文化概论 | 2 | 36 | 36 | 36 | √ | ||||||||||
33 | 管理方法与艺术 | 2 | 36 | 36 | 36 | √ | ||||||||||
34 | 心理健康教育(必修) | 2 | 36 | 36 | 36 | √ | ||||||||||
选4门,小计 | 8 | 144 | 144 | 0 | 36 | 108 | ||||||||||
实践环节 | 35 | 社会实践 | 3 | 54 | 36 | 18 | 54 | √ | ||||||||
36 | 毕业论文 | 5 | 90 | 54 | 36 | 90 | √ | |||||||||
37 | 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 | 3 | 54 | 54 | 54 | √ | ||||||||||
小计 | 11 | 198 | 144 | 54 | 54 | 144 | ||||||||||
合 计 | 96 | 1728 | 1368 | 360 | 423 | 441 | 261 | 459 | 144 | |||||||
百分比(%) | 79 | 21 | 24 | 26 | 15 | 27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