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学校首页 > 指南介绍 > 专业介绍

中文(专科)

发布时间: 2025-05-07 作者: 阅读次数:


安徽开放大学高等学历教育

中文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570209

一、专业基本情况

办学层次:高起专

学习形式:非脱产

学制:2.5年

修读年限:2.5年—4.5年

所属学科门类专科:教学与体育大类

二、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理想信念坚定,具有较高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具备较扎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文化视野开阔,创新能力较强,能胜任文化、宣传、教学、管理、文秘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特别是在新质生产力元素方面,本专业将重点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数据分析、创新管理、跨文化交流和知识创新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中文专业相关领域提出新观点、新方法。通过这些新质生产力元素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基本要求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掌握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包括课程知识、学科知识。

 

三、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经过有序、有效的教学过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中文专科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能力与素养:

1.知识:

掌握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近现代史等思想政治基本理论与知识;

掌握语言、文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掌握中文专业的专业知识以及哲学、历史、文化、传媒等相关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

了解中文专业的学科前沿和发展前景。

2.能力:

具有文学鉴赏评价能力与较强的表达交流能力;

具有文献检索、资料搜集能力以及一定的学科研究能力;

具有从事语言文字相关工作的能力以及具备设计实施相关活动的实践能力;

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能力;

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计算机应用等通用能力;

具有顺应时代与工作变化,进一步提升完善自我的专业发展能力与职业创新能力。

3.素养:

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

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服务群众,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

具有创新意识、质量意识和团队意识,能够在工作中综合考虑环境、法律、安全等制约因素,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

四、课程设置

本专业共设置五个模块,分别是公共基础课、专业课、职业能力拓展课、通识课、实践教学环节。

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开设大学英语(1)、大学英语(2)、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指南等课程。

专业课主要包括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上)、中国古代文学(下)、应用写作(汉语)、简明中国古代史、文论专题、中国文化概观等课程。

职业能力拓展课开设有适合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教师口语、文秘管理与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选读、外国文学名著选讲,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幼儿文学等课程。

通识课开设地域文化(专)、心理健康教育、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实用法律基础、管理方法与艺术等课程

五、师资力量及教学形式

(一)师资力量

为适应本专业建设发展需要,以“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结构合理、动态开放”为原则,建设了一支业务精湛、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本专业专兼职教师共计二十二人,其中在编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86%,专业背景分布于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之下的六个二级学科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已形成了年龄层次、知识构成、学术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的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和锐意进取的青年教师组成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二)教学形式

课程教学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1.线上教学。在对本专业学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整体设计、模块安排、任务驱动、多元交互、立体评价的原则科学设计线上教学过程,并依托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安徽继续教育在线平台开展。

2.线下教学。组织形式有“学校组织”“学习中心协助组织”及“根据需要安排”三种。“省校组织”面向专业核心课程,由省校统一安排,围绕课程总结、重难点及复习指导,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组织教师录制辅导视频并上传至平台。“学习中心组织”由各学习中心组织协助安排面授辅导和实践环节。“根据需要安排”则根据学生需求安排线下教学活动。

为提高学生的工作发展能力,本专业还设计了课程实践和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实践采取案例教学、专业辩论、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开展,专业综合实践则通过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两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六、学时与学分

本专业开设的课程总学时数不低于1600学时。实行完全学分制,18学时计为1个学分。

鼓励学生在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存储相关学习成果,符合学校关于学分认证与成果转换等规定的,可申请相应课程学分认证。依据《安徽广播电视大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业余)课程学分认定与转换规则(试行)》认定与转换英语课程、计算机课程、自学考试单科课程、安徽继续教育在线平台“课程超市”课程等内容的学分认定与转换,学生可申请相应课程学分认证。

七、考核、毕业学分要求

(一)考核

课程考核是过程性考核(平时成绩)与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相结合。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期末考试原则上为闭卷考试。闭卷考试的课程其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职业拓展课和通识课采取考查的方式进行考核。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76学分。实行完全学分制(学分存入学分银行,可累计和转换)和弹性学制,标准学制为2.5年,最低毕业年限2.5年,学籍4.5年有效。学生在修业年限内,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修满最低毕业学分,德、智、体、美、劳考核合格,经审核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发给专科毕业证书。

八、教学实施保障

在教材选用方面,所有配套“马工程”教材的课程,统一选用“马工程”教材;专业课教材选用高水平规划教材。学校配备足够的数字图书电子文献资源,保证学生在线学习需求。

在师资选派上,学校结合继续教育学生特点,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兼职教师作为课程主持教师,精心制作课程文本或视频辅导等各类学习资源。在结构上,坚持以省校教师为主,同时结合外聘少量当地具有丰富基层经验的专家指导,切实保障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

学校通过依托安徽继续教育在线平台,以及自筹经费自建、申报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开展校内外资源共享等多形式、多途径,大力推进数字化资源建设。

在质量管理方面,学校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教学依托安徽继续教育在线平台开展。主干课程依据需要组织线下教学。无论线上线下教学,均实施教学督导,切实监督教师及学生的上课质量。同时学校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从各方面切实保障教学质量。

 

 

九、教学进程表

中文专业(专科)教学计划进程表

课程序号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各学期学时分配

考核方式

线上教学

线下教学

实践实训

过程性考核

终结性

考核

考试闭卷

考查开卷

公共基础课

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3

54

36

18


54






2


学习指南

2

36

36



36






3


思想道德与法治

3

54

54



54






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3

54

54




54





5


形势与政策1

0.5

9

9



9






6


形势与政策2

0.5

9

9




9





7


形势与政策3

0.5

9

9





9




8


形势与政策4

0.5

9

9






9



9


“四史”学习教育专题

1

18

18



18






1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

54

54




54





11


计算机应用基础

3

54

54



54






12


大学英语(专)1

2

36

36



36






13


大学英语(专)2

2

36

36




36







  

25

432

414

18


261

153

9

9





专业

14


文论专题

4

72

33

30

9




72



15


简明中国古代史

4

72

33

30

9

72






16


语言学概论

3

54

24

21

9


54





17


中国文化概观

4

72

42

30





72



18


*外国文学

4

72

42

30




72




19


*中国现当代文学

4

72

42

30




72




20


*中国古代文学(上)

4

72

42

30




72




21


*中国古代文学(下)

4

72

42

30





72



22


应用写作(汉语)

4

72

30

24

18


72







 

35

630

330

255

45

72

126

216

216





23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读

3

54

24

21

9



54




24


文秘管理与写作

3

54

24

21

9



54




25


幼儿文学

3

54

24

21

9



54




26


外国文学名著选讲

3

54

24

21

9




54



27


教师口语

3

54

24

21

9



54




28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选读

3

54

24

21

9



54




29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3

54

24

21

9



54






小计

21

378

168

147

63



324

54





通识课

30


地域文化(专)

2

36

18

9

9


36





31


心理健康教育

2

36

18

9

9


36





32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2

36

18

9

9


36





33


实用法律基础

2

36

18

9

9


36





34


管理方法与艺术

2

36

18

9

9


36







小计

10

180

90

45

45


180







35


社会实践(中文)

3

54

18

0

36




54





36


毕业论文

5

90

4

0

86





90




37


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

3

54

54






54






小计

11

198

76

0

122




108

90





 

102

1818

1078

465

275

333

459

549

387

90


/


百分比(%

59

26

15

19

25

30

21

5


注:“*”的课程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主干课程)。

 

十、主干课程说明

(一)简明中国古代史

本课程4学分,72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概述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清朝中英鸦片战争前夕这段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各主要朝代或历史阶段的社会基本情况,包括主要政治、经济制度,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民族史和民族关系,重要文化成就和中外交流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为做好各项工作准备必要的历史知识;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二)语言学概论

本课程3学分,54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将系统介绍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具有高中毕业语文程度的自学者,获得初步但又较全面系统的语言学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理论思考能力,也为深入语言学专业或学习其他专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语言学概论》课程包括“语言和语言学、语音、语汇、语法、语义、语用、文字、语言的发展和演变、语言的获得和学习、语言与文学写作、语言与民族文化、语言与科学技术”等12个专题。其中“语音、语汇、语法、语义、语用、文字”等语言本体知识的内容在《现代汉语》课程中也有涉及(本课程把“语义”从《现代汉语》的“语汇”和“语法”部分中独立出来,本课程的“语用”部分不包括“修辞”的内容,后者放到本课程“语言与文学写作”一章中)。但本课程的这部分内容不限于现代汉语或现代汉语现象,因此是更具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相关知识。本课程的其他部分,则主要是从语言的特性、语言学的发展、语言与社会、语言与心理、语言与文化,以及语言学的应用等方面来介绍语言学的知识,更属于全新的知识系统。本课程涉及的面虽然比较宽,但内容相对浅显,表述也力求通俗,自学者应不难掌握。从总体要求看,对于本课程与《现代汉语》重合的部分内容,学生应该做到温故知新;对于本课程扩展的内容,则更应作为学习的重点。本课程中语言本体知识部分的语音、语法、语义、语用,以及语言外围知识部分关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语言的获得和学习、语言与民族文化、语言与科学技术等都是学习的难点。

(三)应用写作(汉语)

本课程4学分,72学时,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系统掌握常用的实用型文章的实际用途及其写作要领,在获得写作能力和相关的分析、处理能力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适应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写作需要。

本课程在绪论介绍实用型文章含义、特征的基础上,设置六个教学单元,分别讲述行政公文、事务文书、公关文书、财经文书、法律文书、生活文书等实用文体中常用文种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写作方法。

本课程与“文秘管理与写作”等课程联系密切。

(四)文论专题

本课程4学分,72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学生已有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研读较有影响的有代表性的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专题,了解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和西方文艺思想的简单发展脉络,从而加深对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的理解,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五)中国古代文学(上)、中国古代文学(下)

本课程8学分,144学时,开设一学年。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础知识,把握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提高阅读与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与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

本课程以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为框架,以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和经典作品为重点,教学内容包括:先秦文学、汉代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金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

本课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构成完整的古今文学课程体系。

(六)中国现当代文学

本课程4学分,72学时,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成就,具备一定的鉴赏和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弘扬爱国主义情怀,涵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建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文化观,提升人文素养。

本课程以现当代文学发展史为线索,突出作家作品。主要内容包括:五四文学、三十年代文学、四十年代文学、“十七年”文学、“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新时期以来的文学。

本课程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构成完整的古今文学课系,与“外国文学”“文论专题”等课程联系密切。

(七)中国文化概观

本课程4学分,72学时,开设一学期。

本课程重在讲述中国古代文化。本课程从中国文化精神、地理历史、姓氏、汉字典籍、学术、宗教、文学艺术等十几个方面广泛介绍中国传统文化。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貌、精神,领悟国学的魅力,借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他们对中国古代语言文学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此外,本课程与“中国古代文学”等课程联系密切。

(八)外国文学

本课程4学分,72学时,开设一学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比较系统地了解欧美文学的发展脉络及其规律;掌握欧美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和主要成就,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具备一定的鉴赏、分析外国文学作品,以及正确认识外国文化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本课程主要讲授从古代希腊至20世纪末欧美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和重要的作家作品,内容包括古代希腊罗马文学、中世纪欧洲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17世纪欧洲文学、18世纪欧洲文学、19世纪欧美文学、20世纪欧美文学。

 


上一条: 无

下一条: 行政管理(专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