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立德树人,推进“三全育人”。近年来,我市将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融入到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训实践各个环节,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依托文明校园创建、德育示范校创建等载体,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组织开展“四史”教育以及“少年工匠心向党青春奋进新时代”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分阶段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工匠精神、心理健康和就业创业等主题教育,广泛利用校内外德育基地和重要节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信感恩和生命安全等教育,如池州市旅游学校邀请国家及省级劳动模范进校园,池州生态经济学校举行爱国歌曲合唱比赛等,将学习成果融入到指导和推进工作中,确保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
着眼深化内涵,推进“三教”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全面开展教师建设情况摸排,开展兼职教师聘用情况统计,拟定年度中职教师招聘计划。组织45名中职教师开展教研在线培训。结合中职办学条件不达标整改,共聘请专职教师24人。1+X证书试点加快普及。在保障基础建设的前提下,资金投放向“1+X”证书制度试点倾斜,2021年共投入预算资金110万元。申报第四批项目6个,实现了公办学校证书试点工作全覆盖。指导各地各校将1+X证书的内容嵌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考核内容上深度融合。信息化建设步代加快。投入资金640余万元,支持安徽交通技术学校、池州工业学校等校智慧校园建设,通过推动“课堂革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和课程教学手段日趋完善。
深入产教融合,推动“双主体”育人。坚持校企联合育人,依托驻地企业资源优势,全市中职学校聘请企业“双师型”教师31人,先后组织469名学生赴6所企业开展实习实训,在跟岗锻炼中提高技能水平。结合“开学第一课”等时机,组织开展“优秀工匠进校园”活动,邀请8名优秀企业家代表、劳动模范走进校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培养勤恳踏实、务实创新的优秀品质。创新工学一体人才培养,通过招工即招生方式与企业签署联合办学协议,采取“弹性学制”,将班级建在企业,学校送教上门,学生半工半读,发挥企业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建有省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2个,第三批省级校企合作示范企业4家。
强化协同发展,推进人才培养。指导池州学院由师范类专科院校向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转型,逐年扩大面向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招生计划,2021年招生数达到1500人(含专升本1200人,对口招生300人),较2020年增加89.87%;推动池州职业技术学院与安徽交通技术学校、池州生态经济学校等对接交流“3+2”五年制人才培养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工作;制订出台2021年池州市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工作实施方案,指导推动中职毕业生就读本地高职院校,实际报名人数2481人,本地高职计划录取545人。
支持高等教育,促进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池州市与池州学院联席会议精神,拟制《池州市与池州学院2021年合作工作要点》,全方位支持池州学院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进一步优化全市职业教育布局,推进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交通技术学校资源整合,通过补齐短板,全力支持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升格职教本科;指导池州学院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开展合作办学,支持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柔性聘请10名沪苏浙职业院校教授作为池州职业技术学院重点专业校外带头人,推进安徽卫生健康学院与长三角13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框架协议。
坚持服务地方,推进智力支撑。优化专业设置。召开办学资质清查及专业建设调研会,分析专业建设形势,指导各地各校围绕全市产业布局和专业规划,立足于自身条件,做大做强优势专业,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2021年,3所中职新增专业5个,停办专业3个,所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全部转设为幼儿保育专业。坚持以赛促训。联合市人才、经信、财政、人社等部门举办第九届中职技能大赛。全面对接省赛、国赛标准,共有7所中等职业学校的193名学生在7个专业13个比赛项目中进行角逐,有力提升了中职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助力就业创业。联合人才、人社等部门,全面落实高校毕业生求职补贴、创业融资等政策规定,依托线上渠道积极开展网络宣传及招聘工作,拓展就业分流渠道。今年全市高校毕业生8081人、中职毕业生1662人,截至6月初,已就业5878人(含对口升学),就业率达60.34%,其中中职就业率高达97.78%,总体呈平稳向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