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开放大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
社会工作专业(高起专)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590101
一、专业基本情况
办学层次:高起专
学习形式:非脱产
学 制:2.5年
修读年限:2.5—4.5年
所属专业门类(专科):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
二、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富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适应社会组织、社会福利和公共事业、社会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及物业管理等第一线需要,能够在政府机关、社区社会组织、社会福利和公共事业及非营利组织等部门或组织等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职业面向:一是政府机构及其下属的职能部门;二是街道、城镇等机构及有关部门从事社区信息、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三是居委会、村委会等从事管理工作,也可成为某个行业或产业的社会调查师,以及政府行政及管理。其主要工作岗位为:各级政府的社会及社区服务机构,街道及社区居委会的管理及统筹工作,民政及社会福利,公益性团体、慈善机构、物业公司的管理人员。学员取得社会工作专业大专学历,从事社会工作满2年及以上可以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获得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书。
(二)基本要求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热爱社会工作事业,理解社会工作的意义,认同社会工作的专业性;
3.遵守社会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4.掌握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5.培养较强的批判反思能力,能够洞察社会现象,处理和解决服务对象问题
6. 培养良好的沟通交流、团结协作能力,以及跨学科思维能力。
7.能够运用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等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当下社会问题,并开展服务、管理、研究等综合性实务。
8. 培养较强的服务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走进服务对象生命情境,陪伴服务对象成长。
三、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本专业依托学校“法学学科省级教学团队”建设的优势,传承我校“优质、开放、共享”精神,通过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培养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适应产业变革,服务新型经济模式和技术创新;能够适应社会组织、社会福利和公共事业、物业管理等第一线需要,能够在政府机关、社区社会组织、社会福利和公共事业及非营利组织等部门或组织等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学生应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包括:
(一)知识结构
1.具有服务于基层社会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文化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素养。
2.熟悉并掌握必要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和我国现行的社会工作常用的法律制度。
3.掌握本专业核心知识,熟悉社会工作实务及相关法律法规,掌握社会工作有关文书及其他应用文写作的知识。
4.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及应用于社区工作的办公自动化、网络基础知识,并懂得简单的计算维护知识。
5.了解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和法律有关知识。
6.了解国内外社会工作发展的新理论、新动向、新成就,能了解本专业领域中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工作创新知识。
(二)能力结构
1.具有较强的社区文书制作能力和较全面的公文处理等应用写作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书写和计算机文字录入能力,具备较好地操作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能力。
3.具备运用基本法律知识进行社会管理服务、司法调解和解决一般纠纷的能力。
4.具备了解和掌握相关社会工作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简单文秘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能够从事社会工作的能力。
5.具备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6.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三)素质结构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崇尚宪法、遵法守纪、崇德向善、诚实守信、尊重生命,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3. 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素质。
4.具有自我管理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勇于奋斗、乐观向上。
5. 具备良好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心理素质和职业发展的科学文化素质。
6. 具备良好的工作责任意识、服务群众的意识。
四、课程设置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职业拓展课、通识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六个模块。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和“四史”学习教育专题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开设大学英语课、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指南等课程。专业课主要是社会工作概论、心理学咨询与辅导、社会福利和保障、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社区工作、文书档案管理、管理学基础、实用法律基础等课程。
五、教学形式
安徽开放大学法学类专业现有专兼职教师23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2人,讲师8人,助教1人。具有硕士学位21人,学士学位2人。
课程教学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教学依托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安徽继续教育在线平台开展,课程依据需要组织线下教学,各专业结合实际安排虚拟实验课程。
(一)线上教学
专业教学计划内课程由主持教师在对本专业学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整体设计、模块安排、任务驱动、多元交互、立体评价的原则科学设计线上教学过程。线上教学设计根据本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模块,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落实教学环节,指导学生使用教学资源。
(二)线下教学
专业教学计划内课程依据需要组织线下教学。线下教学组织形式有“省校组织”“学习中心组织”及“自主安排”三种。“省校组织”面向专业核心课程,由省校统一安排,围绕课程总结、重难点及复习指导,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组织教师录制辅导视频并上传至平台。“学习中心组织”由各学习中心组织安排面授辅导和实践环节。“自主安排”由各学习中心自主决定是否安排线下教学活动。
本专业要求组织线下教学的课程为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其中,《社区工作》《社会工作政策法规》《个案工作》《社会福利与保障》《团体工作》《劳动合同法》等六门专业核心课的线下教学由省校统一组织。《管理学基础》《社区矫治理论与实务》《社会工作概论》等三门专业基础课程的线下教学则由各学习中心组织依据教学需要自行安排。
六、学时与学分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总学时不低于1600学时。学时与学分按照18学时计1学分进行换算。
鼓励学生在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存储相关学习成果,符合学校关于学分认证与成果转换等规定的,可申请相应课程学分认证。依据《安徽广播电视大学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业余)课程学分认定与转换规则(试行)》认定与转换英语课程、计算机课程、自学考试单科课程、安徽继续教育在线平台“课程超市”课程等内容的学分认定与转换,学生可申请相应课程学分认证。
七、考核、毕业学分要求
(一)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是过程性考核(平时成绩)与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相结合。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闭卷考试的课程其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
(二)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76学分。实行完全学分制(学分存入学分银行,可累计和转换)和弹性学制,标准学制为2.5年,最低毕业年限2.5年,学籍4.5年有效。在修业年限内,所修课程成绩合格才可获得该课程学分。
毕业时修完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并修满最低毕业学分,经审核达到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
八、教学实施保障
在教材选用方面,所有配套“马工程”教材的课程,统一选用“马工程”教材;专业课教材选用高水平规划教材。学校配备足够的数字图书电子文献资源,保证学生在线学习需求。
在师资选派上,学校结合继续教育学生特点,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兼职教师作为课程主持教师,精心制作课程文本或视频辅导等各类学习资源。在结构上,坚持以省校教师为主,同时结合外聘少量当地具有丰富基层经验的专家指导,切实保障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
学校通过依托安徽继续教育在线平台,以及自筹经费自建、申报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开展校内外资源共享等多形式、多途径,大力推进数字化资源建设。
在质量管理方面,学校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教学依托安徽继续教育在线平台开展。主干课程依据需要组织线下教学。无论线上线下教学,均实施教学督导,切实监督教师及学生的上课质量。同时学校建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从各方面切实保障教学质量。
九、教学进程表
社会工作专业(高起专)教学计划进程表
课 程 类别  | 序 号  | 课程 代码  | 课 程 名 称  | 
 学 
 分  | 
 总 学 时  | 各学期学时分配  | 考核 方式  | |||||||||
线 上 教 学  | 线 下 教 学  | 实 验 实 训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过 程 性 考 核  | 终结性 考核  | |||||||
闭卷  | 开卷  | |||||||||||||||
共 基 础 课  | 1  | 学习指南  | 2  | 36  | 36  | √  | √  | √  | ||||||||
2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 3  | 54  | 36  | 18  | √  | √  | √  | ||||||||
3  | 思想道德与法治  | 3  | 54  | 54  | √  | √  | √  | |||||||||
4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3  | 54  | 54  | √  | √  | √  | |||||||||
5  | 形势与政策1  | 0.5  | 9  | 9  | √  | √  | √  | |||||||||
6  | 形势与政策2  | 0.5  | 9  | 9  | √  | √  | √  | |||||||||
7  | 形势与政策3  | 0.5  | 9  | 9  | √  | √  | √  | |||||||||
8  | 形势与政策4  | 0.5  | 9  | 9  | √  | √  | √  | |||||||||
9  | “四史”学习教育专题  | 1  | 18  | 18  | √  | √  | √  | |||||||||
10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3  | 54  | 54  | √  | √  | √  | |||||||||
11  | 计算机应用基础  | 3  | 54  | 54  | √  | √  | √  | |||||||||
12  | 大学英语(专)1  | 2  | 36  | 36  | √  | √  | √  | |||||||||
13  | 大学英语(专)2  | 2  | 36  | 36  | √  | √  | √  | |||||||||
小计  | 24  | 432  | 414  | 18  | 261  | 153  | 9  | 9  | ||||||||
专 业 基础课  | 14  | 管理学基础  | 4  | 72  | 48  | 24  | √  | √  | √  | |||||||
15  | 社会工作概论  | 5  | 90  | 48  | 42  | √  | √  | √  | ||||||||
16  | 社区矫治理论与实务  | 4  | 72  | 48  | 24  | √  | √  | √  | ||||||||
小计  | 14  | 234  | 144  | 90  | 72  | 162  | ||||||||||
专业核心课  | 17  | 个案工作  | 4  | 72  | 48  | 24  | √  | √  | √  | |||||||
18  | 社会福利与保障  | 4  | 72  | 48  | 24  | √  | √  | √  | ||||||||
19  | 社区工作  | 4  | 72  | 48  | 24  | √  | √  | √  | ||||||||
20  | 团体工作  | 4  | 72  | 48  | 24  | √  | √  | √  | ||||||||
21  | 社会工作政策法规  | 4  | 72  | 48  | 24  | √  | √  | √  | ||||||||
22  | 劳动合同法  | 4  | 72  | 48  | 24  | √  | √  | √  | ||||||||
小计  | 24  | 432  | 288  | 144  | 432  | |||||||||||
职业拓展课  | 23  | 社会工作法律实务专题讲座  | 2  | 36  | 36  | √  | √  | |||||||||
24  | 应用写作(汉语)  | 3  | 54  | 54  | √  | √  | ||||||||||
25  | 婚姻与家人关系  | 2  | 36  | 36  | √  | √  | ||||||||||
26  | 食品营养与健康  | 3  | 54  | 54  | √  | √  | ||||||||||
小计  | 10  | 180  | 180  | 180  | ||||||||||||
通识课  | 27  | 心理健康教育  | 2  | 36  | 36  | √  | √  | |||||||||
28  | 安徽地域文化  | 2  | 36  | 36  | √  | √  | ||||||||||
29  | 管理方法与艺术  | 2  | 36  | 36  | √  | √  | ||||||||||
30  | 生态文明建设专题  | 1  | 18  | 18  | √  | √  | ||||||||||
31  | 职业生涯规划  | 2  | 36  | 36  | √  | √  | ||||||||||
32  | 实用法律基础  | 2  | 36  | 36  | √  | √  | ||||||||||
33  | 人工智能通识教育  | 2  | 36  | 36  | √  | √  | √  | |||||||||
小计  | 13  | 234  | 234  | 18  | 72  | 108  | 36  | |||||||||
实 践 教 学 环 节  | 34  | 毕业实践  | 8  | 144  | 48  | 96  | √  | √  | ||||||||
35  | 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  | 3  | 54  | 54  | √  | √  | ||||||||||
小计  | 11  | 198  | 102  | 96  | 54  | 144  | ||||||||||
合 计  | 95  | 1710  | 1362  | 348  | 351  | 387  | 549  | 243  | 180  | |||||||
百分比(%)  | 80  | 20  | 21  | 23  | 32  | 14  | 10  | |||||||||